近年来,商票需求增长明显,签发量逐步增加。2019年,商业承兑汇票累计签发承兑量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1%,占商业汇票承兑总量的14.82%,累计贴现量0.94万亿元,承兑贴现比达到31.13%。票据签发便利、融资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其已成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工具。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商票市场透明度低、违约处置机制约束力弱,商票整体流动性较差,融资便利性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具体来看,与银票相比,商票、财票的企业间背书流转率和金融机构间转贴现交易流转率均偏低,表明商票、财票的市场接受度较低,市场活跃度不高。另外,承兑人超过自身偿债能力过度承兑票据、恶意不兑付到期票据,持票人由于事前无法获知相关信息,导致相关票据到期后无法兑付,产生信用风险。目前个别企业和财务公司存在上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票和财票的信誉。
面对开展商业汇票信息披露的紧迫需求,经过认真研究部署,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2020年1月15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1月16日上线试运行票据信息披露平台,首批参与试点企业共21家,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工作开始试点。2月2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关于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自主注册功能上线的通知》,商业汇票承兑企业和财务公司可在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自主注册后开展信息披露工作,试点范围开始有序扩大。
经过试运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信息披露平台运行稳定,参与企业不断增加,市场关注度逐渐上升。截至2020年12月18日,平台注册用户共416家,覆盖全国23个省市,其中,企业386家,财务公司30家,披露承兑信息的票据约14万张,披露金额约10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充分的商业汇票信息披露是揭示票据业务风险、提高票据业务透明度、促进商业汇票流通的有效措施。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对于促进商业信用建设和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披露机制的日益完善,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票据市场活力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票据业务发展也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具体来看,首先,《公告》《细则》对承兑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时效性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托收应答等相关业务应规范操作,信用状况良好、业务操作规范的企业更有可能优先获得银行承兑、贴现服务,融资便利度提升,从而促使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努力优化自身信用,减少不规范的票据业务行为。
其次,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后,企业在签收商业承兑汇票前,可通过信息披露平台查询票据承兑信息,提前识别、防范相关票据风险,优化投资决策,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金融机构办理承兑、贴现、质押、保证等业务时须履行相关查询义务,了解企业承兑票据信息及信用情况,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识别企业信用状况的能力,引导资金合理流向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
再次,商业承兑汇票是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信用工具之一。《公告》《细则》的出台和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的推广,为商业汇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机制保障和可靠实施载体,是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对培育企业信用意识、提高商业信用质量、优化商业信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信用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信息披露解决了商业承兑汇票透明度低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商业承兑汇票的市场接受度,释放票据市场活力,更加充分地发挥票据融资功能,促进票据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杨喜亭